汽车人才网,提供最新汽车人才信息,致力于做汽车人才网第一品牌。
咨询热线:4006683633 ·俊才招聘网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新程新能源汽车(广州)有限公司 广州市华硕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
见证十年黄金车市
作者:Jane 来源:互联网 阅读次数:6727次 发布日期:2010年5月27日

 

  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业迅速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的世界汽车工业体。从2001年到今天的2010年,让我们见证中国十年黄金车市吧!

  2002:从圆梦到梦圆

  2002年,国内车型逐渐增多,在新车频出、分期付款购车的推动下,国内的车市出现了过往从未有过的骚动,越来越多的轿车梦得到了实现。有数据显示,2002年的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历史上的首个井喷,当年轿车产销远超100万辆。

  关键词1 贷款购车

  分期付款购车虽在2001年露出苗头,但2002年达到最大的顶峰。在当时,虽然买车已不艰难,但对于很多人而言,私家车依然是身份的象征。特别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新车型,内心骚动不已。没足够的钱又想买一个显摆怎么办?车贷购车应运而生。

  “那简直是一段疯狂的经历”,前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晖表示, 2002年几乎市场上80%的经销商都在做分期购车业务,利用消费信贷买车的数量占私人总购车量的比例大幅提高,当年北京轿车销量的33%来自于车贷购车。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北京一家名声在外的汽车销售连锁机构亚飞汽车率先推出车贷购车,之后迅速崛起,全国网点达600余家,圈内人提起车贷无人不知亚飞。然而车是一个移动的资产,又在不断的贬值,势必导致很多车主赖账不还。果然,2003年车贷遭遇重挫,亚飞也受此牵连,日渐式微。

  关键词2 市场井喷

  2002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很多人担心进口车将迎来高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将受到进口车的压力而停步不前,历史证明这个担忧比较多余。

  实际情况是,在车贷的推动下,再加上普通消费者压抑了十余年的购车需求,2002年的车市迎来了中国汽车历史上首个小井喷。有数据显示,2002年轿车产销量更是历史性突破100万辆,产销增幅均超50%,成为自1993年私人购买轿车政策放开以来最高的增幅。

  作为市场最前沿的经历者,苏晖表示,当时业内流传一句话:“干生产不行就去造汽车,干销售不行就去卖轿车。”2002年轿车不愁卖,销量大于产量,排队提车就如去年的车市,火暴到卖车人做梦都想笑。这一点可以从亚市得以印证,每天具体的到场人数现在已无法考究,但可以确认的是热火朝天,车虫满地,当年遭受亚市打击的很多车虫如今已是各经销商老总,不少人在2002年的小井喷中掘得第一桶金。

  2003: 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年“非典”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记忆,它不但没有击垮中国人,更让国内的各行各业诞生“非典”经济。公共交通、娱乐受到影响,但医药、家电、汽车等领域却迎来火爆,恐慌性提前消费或许是其主要诱因。

  关键词1 “非典”车市

  非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这一段时期汽车市场中家轿成为销售火爆的主力军。这一时期经销商仿佛在度蜜月,北京市场的经销商几乎家家都能达到一天卖出10辆以上的成绩。据分析,造成车市如此火爆的原因,主要是持币待购的消费者出于加强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放弃了公共交通,驾车出行成为这一时期消费者的首选,也因此点燃了市场的火爆。与此同时,全国大大小小的租车公司也迎来业务的黄金期,尤其是周租、月租的长期用户增加,也间接促进了租车公司的车辆换代,以至于促进了新车的销量。不过,车市火爆呈现南冷北热的态势,在非典的重灾区南方,大量促销的4S店仍无人问津,也间接促成了4S店舒适化、温馨化的改造。

  关键词2 高价国产宝马与奥迪搭台唱戏

  从10月份国产3系的亮相到11月底国产530i以69.8万元的高价上市,一向曲高和寡的宝马终于迈进了国产的时代。豪华车领域奥迪独霸的格局被打破。然而,新入场的宝马也只是扮演着搭台唱戏的角色,消费者期待的宝马低价入市挑战奥迪地位的情形并没有出现。真正上演的却是两者达成出人意料的默契,保持一致的稳定高价的策略,可见有钱大家赚才是国产宝马和国产奥迪心照不宣的策略。出于国产化率保底的原因,定价偏高的国产宝马颇有些无奈的成分,而更让其感到无奈的是当年名噪一时的宝马撞人案,这桩极富中国特色的刑事案件,意外地成为宝马在中国品牌定位的一大诱因。就像肇事案当事人所说的,“如果我开的不是宝马反响就不会如此强烈了”。

  关键词3雅阁催生中国车市首例召回

  2003年10月广州本田宣布对当年1月至9月期间生产的近5.8万辆车进行召回,赫赫有名的召回门因雅阁而催生。此后,10月底日产宣布全球召回200多万辆车同时涉及中国市场。在当年,召回只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车主对于召回报以陌生而神秘的认识。就召回本身而言,其实是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持续追踪和管控,也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但过度高速发展也造就了召回事件的频发,随着首例召回的诞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制定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也于次年正式发布,而如今,随着丰田陷入召回门,普通消费者也愈发认识到缺陷车辆召回的真实意义。

  2004:乐极生悲倚瑟歌

  萧条,成为2004年车市最显眼的关键词,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的出台,冷上加冷,一冷到底。2004年车市尽管新车频出,从业者感受到的却是真正的寒意。

  关键词1车市大萧条

  随着2002年、2003年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购车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几乎所有汽车企业调高了2004年度的产销预期。2003年非典期间,提前预支的消费需求迫使其后一年的车市迎来预料之中的降温。未实现目标而迅速扩张的经销网络承担了巨大的建店资本压力,加之大量库存的双重压力,经销商纷纷以降价搏杀市场并带动厂家重置价格体系,2004年几乎没有一款不讲价的车,而不断的价格战造就了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愈发强烈,车市真正进入冰河期。

  关键词2车贷紧缩 雪上加霜

  数据显示,自中国市场开展信贷业务以来,至2004年中,汽车消费信贷余额累计达1833亿人民币,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超过1000亿元的呆坏账,混乱的信贷市场让许多商业银行纷纷退出,新晋者望而却步。一边是银行因汽车信贷呆坏账过多而纷纷暂停汽车消费贷款,另一边是消费者因为对未来个人收入不甚乐观而谨慎贷款购车,双重因素打击着本就脆弱的中国车市。这一年,许多银行将车贷首付比例调高至40%,车贷收紧直接促使车市下降20%,销量暴跌催生降价潮,大幅降价又滋生更多的车贷呆坏账。如此恶性循环仿佛将中国车市一夜之间引上了一条不归路。

  关键词3新交法争议频现

  2004年,《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征求意见稿)》亮相北京城,最大争议之处在于“机动车负全责”。这是一场生命权与道路权之争。此条款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社会各方观点的激烈争辩,北京市人大在制定最终《办法》时,没有实施“一刀切”,大胆采取听证会的方式让各种民意得以表达,最终确立了机动车车主无责任条件,减少无责车主的经济赔偿比例,获得了良好而广泛的社会反响。

  2005 不经意间的剧变

  过往一年的萧条车市,促使各大车企重新审视激进的发展策略,库存过多、产能过剩使得生产方调整生产计划和营销策略,“饥饿”营销随之诞生。此后,“授权”一词登上历史舞台,汽车大卖场这一页慢慢翻了过去。

  关键词1《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出台

  此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授权”二字登上历史舞台,汽车大卖场在其阴影下逐步萎缩。《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汽车品牌销售必须先取得汽车生产企业或总经销商的授权,获得授权的经销商才能到工商部门备案,未授权者今后在销售交易中无法开具发票。在品牌销售政策实施后,经销商被厂家严格管控,其中一部分甚至被强制淘汰出局。确立品牌授权销售的绝对地位后,争议巨大且持久。厂家直接抬高了汽车销售的经营门槛,使经销商投入成本大大增加,使其地位与汽车生产企业完全失衡。按照办法规定,厂家可随时改变与商家的合作关系,取消经营权意味着商家可能最终无法获得年终的巨额返利,多达上千万的投入巨资,利益如何保护成为新的课题。

  关键词2奥克斯汽车退市

  2005年3月奥克斯集团宣布退出汽车市场,引发奥克斯各地经销商的不断失踪,接踵而至的是奥克斯车主的集体投诉,最终奥克斯当庭承认并无造车资质。有人质疑奥克斯造车不过是一次蓄谋的圈钱行为,投资4000万一年即打水漂,提醒着民营企业飞蛾扑火般投身车海不过是恶性循环,同时也昭示了政策法规存在着漏洞,民营车企更应该以此警醒,强化“诚信观”脚踏实地地造车才是民企的正确发展之路。奥克斯的退出足以给各方以警示。

  2005年4月14日C61版上,本报分上下两期,呈现了完整的“奥克斯汽车退市后遗症调查”。

  2006:于平地处待惊雷

  这一年,汽车业未见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事件纷纭复杂。从整个行业的解禁“限小”、消费税分级征收,到企业层面的三菱入股东南、马3停产事件、斯柯达品牌进入中国,无不反映着这一年汽车业各方暗流涌动。

  关键词1消费税优惠向小排量车倾斜

  从4月1日开始,汽车消费税首次开始按照“低排量低税率,高排量高税率”的征管原则征税。按排量不同,在中国购买轿车时所缴的消费税率不再相同,从1.0L排量的3%,到4.0L排量以上的20%,分六档拉开差距。国家通过相关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消费方向的举措,由这一年开始。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这个消费税调整完美折射了中国汽车产业今后的发展侧重: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车。这一招也是屡试不爽,在事隔两年之后的2008年,汽车消费税政策再度调整,1.0升以下车型降至1%,4.0升及以上则提高到了40%。

  关键词2交强险实施

  7月1日起,涉及到全国1亿多车主、十几亿行人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简称交强险)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个法定强制保险。其强制性体现在它不仅要求所有上路行驶的机动车车主或管理人必须投保,也要求具有经营强制三者险资格的保险公司一律不得拒保、不得随意解除强制三者险合同(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除外)。每辆机动车都必须投保6万元的第三方责任险。

  关键词3解禁“限小”

  2006年1月5日,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6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的意见》,要求各地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

  关键词4斯柯达中国复兴

  在2006年3月2日《京华时报》C60版上,一篇名为《国产斯柯达全面招商启动》的报道之后,当年9月22日,上海大众在北京召开品牌启动盛典,正式启动了新引入的德国大众旗下品牌Skoda,同时宣布其中文名“斯柯达”。

  2007:整合背后的争议逻辑

  这一年,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牵手数年后宣布“离婚”,上汽与南汽却历经艰辛最终走到了一起,广汽本田也在这一年抛出了震惊业界的新名词——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汽车业永远是那么波诡云谲,谁都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关键词1上南合作

  上南合作是这一年最引人注意的资产并购案。它引发的影响和思考,在若干年后仍然经常被人们所提及。

  可以这样说,上南合作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大并购时代的开始。而颇具戏剧性的是,之前上汽集团、南汽集团双方还曾共同争夺MG罗孚的相关资产和知识产权。经过了半年暧昧,直至2007年4月上海国际汽车展前夕,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向南汽集团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双方的合作谈判才正式公开,之后谈判历时8个月,12月26日,备受关注的上汽南汽合并重组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约。2007年12月27日,本报财经焦点版以半版的篇幅对这一盛事进行了完全记录。

  关键词2新CR-V加价三年

  2007年4月18日,东风本田新世代CR-V宣布上市,之后成为国内市场加价时间最长的车,直到最近才因竞争对手的涌入而停止加价。CR-V的上市迎来了大批拥趸,也带热了之后若干年的SUV市场,奇骏、RAV4、途观都陆续进入。

  关键词3一汽迎来徐建一时代

  2007年12月27日,徐建一接替竺延风担任一汽集团总经理。次日,连夜赶往长春采访的本报记者在财经焦点版上刊登了半版文章《徐建一接任一汽总经理》,文中敏锐地预见到,新掌舵人产生后,一汽未来的方向将愈加清晰。

  再回“一汽”的徐建一,明确了“干好一汽自主事业”的目标,提出用三年时间,实现自主经营面貌明显改观、自主产品竞争力明显改观的“三年两改观”近期目标。

  关键词4交强险费率与交通事故挂钩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自2007年7月1日起实行。交强险费率与道路交通事故正式挂钩,并建立了“奖优罚劣”的费率浮动机制,利用费率杠杆的经济调节手段提高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意识。6月26日,本报记者撰文,对中国保监会召开交强险费率浮动暂行办法(草案)征询意见的座谈会上,各方人士对费率浮动相关的问题质疑做了说明。

  关键词5王传福扬言世界第一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在深圳对与会的深圳当地领导和全国媒体,宣布了一个足以震惊中国和世界的目标:到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到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乘用车产销企业。

  时间证明一切,转眼三年过去,比亚迪的发展有目共睹。王传福当然不会忘记自己当年的目标,如果今年能够按其预期跻身车企前三,那么五年后,比亚迪摘下冠军桂冠或许不是一个梦。

  关键词6广本创自主品牌

  2007年7月20日,本报财经焦点版大篇幅报道了一条新闻《广本宣布研发自主品牌汽车》,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反响。文中称,广汽本田宣布将成立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广本自主品牌的研发。这个自主品牌于次年4月被定名为“理念”。

  2008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经历了辛酸与考验,也经历了自豪与激动。而对于汽车市场来说,更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冰冷考验,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速比往年下降,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千万辆目标。

  关键词1奥迪Q5首发

  2008年4月北京车展上,奥迪Q5全球首次亮相,成为中国车展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首发车。中国市场之热、中国车展之热,正从这一年、这一款车开始席卷开来。一款全新推出的豪华品牌SUV产品首发仪式选择了中国这么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也终于明白,为何品牌力不如宝马和奔驰,奥迪却能实现让同行觊觎的年销10万辆的成绩。对于这一款持续保持热度的重磅车型,本报给予了长期的跟踪报道,2008年4月18日的车展特刊封面上,一辆手绘的奥迪Q5图画吸引了万千读者的关注。

  关键词走进天竺新国展

  2008年第十届北京国际汽车展首次在新落成的新国展举办。考虑到地理位置偏远、大多数读者对路线并不熟悉,本报数位记者专程寻路新馆,找到了自驾车、公交、地铁等各条线路,以及周边的餐饮、食宿设施,提供了逛车展的全方案,并在2008年4月18日的车展特刊中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3限行与限牌

  从2008年7月20日开始,为了配合奥运会,北京实施了长达两个月的机动车限行措施。在限行措施实施之前,很多业内人士预测这将抑制北京的汽车消费,但事实却出乎他们意料。北京汽车销量在限行期间并没有下滑,反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原来,那些已经有了一台车的家庭在单双号限行之前不得不开始筹备购买第二台车,以减少限行之后给出行带来的不便。另一则传闻是北京拟每年只发放10万个汽车牌照,而当时北京每年所发的牌照数量达到了30万个。传闻一出,很多打算购车的消费者将购车计划提前,客观上再次加热车市。2008年10月30日,本报在汽车周刊七日版上撰写评论,《“限牌令”或许是促销的阴谋》,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关键词4千万辆目标壮志未酬

  2007年全国汽车产量达到888万辆,由于连续7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据此,业内领导、专家预测,2008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跃上1000万辆台阶,并做好了庆祝第1000万辆下线的方案。然而,2008年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雪灾、地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宏观政策变化、全球金融危机,诸多因素都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也给国内汽车市场以及汽车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含出口)共计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结束了近年来高速增长的势头,年产销千万辆的目标没能实现,并且有19家车企利润出现负增长。而这一切都在呼唤着下一年国家救市政策的来临。

  关键词5 12家车企联合开发DCT

  2008年5月15日,本报率先刊发了《自主车企联手开发双离合变速器》的消息,并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2008年11月25日,中发联公司与博格华纳中国在北京正式签署合资协议,成立“博格华纳双离合器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生产DCT(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关键模块。此事涉及国内12家整车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历史上联合开发关键总成,参与规模最大的项目。自动变速器是困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但这种形式的联合能否顺利完成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仍有不小的争议,合作前景现在还不明朗。

  2009年:低开高走的中国奇迹

  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扫荡下,在刮倒了通用的风暴中,中国挥着振兴汽车产业的大旗从美国手中夺走了世界第一的高地。中国的车市从此耀眼,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关键词1突破千万辆

  2009年初,在人们都以为会迎来金融危机下的车市悲剧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一语惊人:今年销量将过1000万辆。结果比张小虞预想的还要好,2009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这些数据让业内很多人出乎意料,2009年10月第1000万辆下线之际,本报记者已在财经要闻版作出预测:中国新车销量年内将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关键词2减免购置税

  2009年1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产业调整政策。从此,小排量车型成为了中国车市最可人疼的宝贝。

  2009年1364.48万辆汽车销量中,1.6L及以下车型销量达到719.55万辆,对销售总量的增长贡献度竟高达70%

  2010年:逆势而上后的考验

  收获多,问题也多。2010年大家看到了跨国企业的窝囊,也看到了自主品牌的雄心。然而考验远远没有结束,谁能在中国车市笑到最后,仍需拭目以待。

  关键词1农村青年娶明星

  北京时间3月28日,吉利汽车于瑞典哥德堡签署收购沃尔沃业务100%股权协议,在制造了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海外收购之后,吉利和李书福意气风发,收获了数以亿计的目光。

  尽管协议已签,但沃尔沃还未姓“吉”。“我再说一遍,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也不生产吉利!”这是李书福近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对于吉利而言,沃尔沃先进的产品技术无疑是最大的诱惑,这是一次彻底实现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过渡的大好机会。

  关键词2丰田召回门

  如今提起“丰田”,你脑中闪现的词是不是“召回”?2009年11月,美国一家四口因所驾雷克萨斯突然自动加速身亡后,丰田在全球触发的“召回门”中越陷越深。

  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于3月1日在北京向中国消费者鞠躬道歉,这是他“全球巡回道歉”美国之后的第二站,足以证明丰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但中国消费者似乎不甚买账,发布会现场被抗议的车主抢了不少镜头。

  关键词3库存现危险信号

  2009年的销量让车企和经销商们热血沸腾了一把,而今年他们决定趁热打铁,加大产能,摩拳擦掌再干一票。初衷是好的,可现实是残酷的——北京一季度近半经销商未完成销量任务,很多经销商不得不面临压库。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汽车企业和流通环节的库存总量达到99.96万辆。其中,乘用车库存量为66.40万辆。虽然官方称近百万的库存属合理,但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调查表明,与2009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经销商成交率下降的比例超过七成,达到71.5%。在厂家积极备战的同时,市场环境却发生了变化。

(信息收集:汽车人才网
上一篇:专业汽车改装全攻略    下一篇:公车票价低至0.5元
相关资讯
Copyright© 2000-2011. Goodjo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汽车人才网® 版权所有
本网所有资讯内容、汽车信息,未经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B2-20050466